荐书 | 《四川方言词语考释》
《四川方言詞語考釋》
作者 :蔣宗福
出版社 :巴蜀書社
出版時間 :2002年9月
作 者 简 介
蔣宗福,男,四川梓潼人,生於1957年11月,文學博士。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及佛教語言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百所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副院長,西南科技大學兼職教授,韓國祥明大學《中國地域文化研究》編委。
内 容 提 要
本書是第一部對四川方言詞語進行系統考釋的專著,是從地域文化的角度對漢語詞葉發展演變所作的專题研究,是漢語方言詞彙研究的深入,並力圖揭示這些詞語在歷史上與全民族文化之間的錯綜複雜的關系,為構建科學完備的漢語史提供依據。
本書前言部分對方言詞語考釋的意義和方法作了全面的論述,考釋部分解讀、破譯了古代文獻典籍中的許多疑難問題。計考釋詞語1970條,其中《漢語大詞典》和《漢語大字典》失收的詞語或義項749條(不包括首字相同的異形詞),詞源提前或提供書證的370條,幾種有關四川方言的詞典失收而又可考源並且還保存在今四川某地方言中的詞語250餘條,並對部分辭書的誤釋作了匡補。本書按漢語拼音字母音序排列,每一詞條先列詞目,以漢語拼音和國際音標加注四川方言讀音,再詳釋其義,列舉有代表性的書證和必要的分析論述,力求充分佔有材料,儘量反映出該詞語在各個時代各種文獻中的消長變化,特别注意考察發掘每一詞語的源流嬗變,把活的方言詞語與古典文獻用例結合起來,對詞義的發展演變提供活的方言證明,互為印證、相互發明、古今貫通,使理論觀點的闡述與實證考辨有機結合。書後附總詞目筆畫索引,凡《漢語大詞典》和《漢語大字典》未收的詞語或義項,於總詞目表該條詞語前加*號說明,無書證或書證過晚於該詞語前加△號,以提請讀者注意,並為將來辭書修訂提供方便。
目 录
序 :劉又辛
前言
B
C
D
E
F
G
H
J
K
M
N
n
O
P
Q
R
S
T
W
X
Y
Z
詞語筆劃索引
主要引用文獻
後記
序 言
劉又辛先生
讀了蔣宗福教授的《四川方言詞語考釋》書稿,頗為感奮。願在此書出版之際寫出點想法,當做序言。
首先,我覺得這部著作的出版,可以代表華語詞彙研究的深入和倾向。從近百年來中國語言學發展的歷史來看,新的中國語言學是在傳統語言學基礎上,吸取國外語言學的新理論新方法逐漸發展而形成的。從當前的情况來看,中國新語言學的幾個方面,發展的步子很不一致,音韻學的步子快一些,其次是語法學,詞彙學最落後。在詞彙研究中,方言詞彙的研究更為落後。
漢代揚雄的《方言》,是中國第一部記錄當時各地方言詞彙的詞書。從這部書的體例、框架和研究方法來看,不但在中國語言學史上有特殊的價值,而且從世界語言學的歷史看,也没有前例。但是這個傳統,並没有完整地繼承下來。明清以來的小學家,有些記錄方言詞彙的著作,當然功不可没。二十世紀音韻學家用歐洲語言學方法調查各地方言,重在音韻,詞彙調查衹能充當音韻比較的依託。直到六十年代初步的全國方言普查工作告一段落後,饞又根據一個簡單的方言詞彙調查提綱粗略地作了一些彌補性的調查。現在雖然將這些材料編印成書,但是從漢語詞彙史的角度看,這方面的工作還剛剛開始。不但各地方言詞彙的調查有待深入,方言詞彙的考釋研討工作也要跟上去。
講到詞語考釋,傳統語言學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歷代典籍中的用例加以比較分析,用以考證一個個詞語的源流變化。但是,考證詞語衹靠典籍中的書證是遠遠不够的,因為典籍中的用例衹是歷代口語詞彙使用總量的一小部分。一個詞語在產生以後,便在當時及後代的人群中使用,用例不可勝數,祗是偶然被人在書面語言中使用,有些典籍僥幸保留下來,纔可能成為考證者的書證。至於大量的例證,衹能在方言詞彙的海洋中去發掘。我們試拿古代的詞彙類典籍如《爾雅》、《廣雅》、《方言》、《說文解字》來考查,每部書都有許多來歷不明需要考釋的字、詞。清代小學家花了很大功夫考證這些詞語,仍然不能做到一一落實。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没有充分運用方言中的活材料。
考證漢語詞語充分使用方言材料,有特别重要的意義。中華民族是歷史悠久、文化傳統從未中斷過的民族。華語(漢語)是中華民族使用的語言,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又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四五千年來,許多來源悠久的詞語,有的在通語(上古的雅言,《方言》中的“通語”,近古近代的“官話”)中消失了,但在一些方言中還保留着。所謂“禮失而求諸野”,一切有民族特色的風俗、習慣、禮儀和語言,都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都包括在“禮”這個範畴中。從人類社會學的觀點看來,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她的“禮”往往是很有生命力的。一種風俗,一種語言中的詞語,可能在原發地已經消失了,變了,但隨着民族的遷移,往往在一些邊遠地區還保留着。這是一個普遍規律,現在研究漢語詞彙史的朋友,已經認識到這一點,這類論著也逐漸多起來,這是一個好現象。
但是,方言中的詞語,要經過認真的考釋,鑱能知其所以然。因為,很多詞語,字形、讀音、詞義,有時很難同古籍或通語中的記載挂鉤。因為方言中保存的古語,也在變化。因此,考釋是很不容易做的一套學問。六年前,我在《重慶方言詞解·序》中曾說過這個意思。當時曾曉渝幾位學友編那部書時,我曾建議把一些詞語考證清楚,書名就叫“重慶方言詞語考釋”。我说,如果能考證出三五百條,就很不錯了,後來因為急於出版,衹得改了書名,用個“解”字,意思模糊些,躲過了考釋這個難關。現在蔣宗福教授的這部書就要出版了,我之所以感到高興,正由於上述種種原因。
考釋方言詞語,其要點有二:一是求源,二是比較。求源就是從古籍中覓取詞語的源頭和書證,比較是用方言詞語同通語或其他方言中相同相關的詞語相比較。如果從這兩方面都得到印證,是最完善的考釋。如果衹從一方面得到可靠的印證,能令人信服,也是好的。反之,如果兩方面的印證都缺乏,也可以把前人和自己的揣測列舉出來,注明“待考”字樣,以示“闕疑”,等待後來人的補充糾正。這種方法,可以簡略地稱之為歷史比較法。
用這個標準來衡量蔣先生的這部書,我認為,作者所使用的方法,大體上是這種方法。書中有不少精闢的考釋,或采自通人,或是作者的卓識,都足以令人信服。
但是,考釋詞語,尤其是考釋四川方言詞語,是很艱巨很困難的一項大工程。要把大多數詞語的考釋做到完美無缺,决不是短期内靠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我誠懇地希望,作者能把這部書當作“初版”,在若干年後,能够大加補正,寫成一部可以傳世的佳作。是為序。
2001年11月22日
内 容 展 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往期精彩回顾
▼
荐书|《南朝佛教与文学》【俗信仰】尹赋 | “鞭石祈雨”考
【俗语言】雷汉卿 王 勇| 近代汉语方俗词理据探寻方法刍论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
扫码
关注
中国俗文化
研究
审稿编辑 | 何剑平
值班编辑 | 李媛媛